案例
小燕在幼儿园时是舞蹈队的主力队员,可就是太好动,坐不住,听别人说话时,经常扭扭小辫,折折衣角。刚刚上一年级不久,家长就不只一次地听到多位老师反应小燕上课时爱讲小话,小动作也多,一会儿摸摸橡皮,一会儿动动尺子,有时甚至连头饰也成了她的好玩具。老师提醒她时,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迅速坐好,可没过两三分钟,手就又开始忙活起来。对于一个刚满6岁的孩子,该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,在课堂上不做小动作,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知识上呢?家长为此感到非常头疼。
难题症结与分析
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小燕属于典型的“身体运动型”孩子。这样的孩子协调性好,过度的肢体动作是她内心行为的需要,因而在生活中常表现为好动、小动作多。仔细分析,还有以下三方面因素。
(1)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
从生理上讲,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成长的时期,骨骼和肌肉的耐力都比较弱,一个动作不易坚持时间过长。同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强于抑制,表现为活泼好动、精力充沛。从心理上讲。他们年龄小,注意力不稳定、不持久,无意注意占优势,有意注意在发展之中。科学研究证明:7-1 0岁的儿童有意注意可以连续集中20分钟左右,1 0一11岁的儿童在25分钟左右,1 2岁以后在30分钟左右。低年级学生的意志较薄弱,学习目的性不明确,自制力也较差,不能约束自己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于教师的讲课内容,因此常常会搞一些与教学无关的、甚至对教学有影响的小动作,这似乎在情理之中。
(2)和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有关
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,无心上学,认为学习是一种“负担”。因而,缺乏学习动力,那自然也就不会自觉地学习。在课堂上做小动作,也就很自然了。
(3)与教学内容趣味性有关
小孩子做事很大程度上依靠兴趣,如果孩子对教师授课的内容不感兴趣,很自然地就不想听,感到厌烦,坐着无聊,往往也会做起小动作。
破解方案
(1)父母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,耐心与孩子沟通
可以问问“今天学什么了,你觉得哪节课最有意思,为什么有意思,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,为什么没学会”等,这样便于了解孩子上课听讲的情况及孩子的兴趣,能帮助搞清楚学生做小动作的真正原因,从而因势利导。
(2)认真预习,带着问题听课
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新知识,-结合要学的内容,给孩子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,让她带着问题去听课,从而激发学习热情,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需要。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,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,增强自制力,使孩子认真听课,不再做小动作。
(3)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,帮助孩子克服缺点
如在文具的选择上,尽量选择普通的不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文具;督促孩子不带与上课无关的东西等。在孩子写家庭作业时,可以让孩子把喝水、上厕所这些事提前做好,然后根据作业量规定好完成的时间,提前或按时完成的给予适当的奖励。这样对孩子集中注意力,减少小动作也有一定的帮助。
(4)适时给予奖励
父母与学校相互配合,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,在鼓励中帮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习惯。比如,坐得好、安静就奖小红花;让那些好动的、上课开小差或做小动作的孩子在学校有机会多表现,多让他们帮助同学、集体做事等,以迁移注意,形成正面强化。
分享二:
有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好动,小动作多有可能是“感觉统合失调”引起的,可通过训练改善。
下面简单介绍一下,家长们需要自行结合孩子的情况深入分析研究。
感统失调会造成学习障碍吗?感统训练针对那些儿童?
学习能力是身体器官、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。身体的视、听、嗅味、触及平衡感观、(中耳),透过中枢神经、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,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,成为感觉学习。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,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,指挥身体感观的动作,称为运动学习。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,感觉统合不足,便会形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,会引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。
有人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的矫治是不正确的,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:0-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,由于感觉器官本身是在不断成长中,感觉统合不健全是正常的,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—12岁,所以感觉统合的游戏对成长中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打下良好的基础,对今后学习能力的发挥有重大的作用。
人类学习重要的并非知识,知识只是工具,掌握如何吸收、消化、运用知识的学习能力才是关键。如果孩子孩子学习困难,不要埋怨指责,面对问题,理解原因,让孩子认真地做自己,只有最喜欢最自信的学习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,有了足够的热情,才有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。
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(zhihuishan2013)后,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,即可得到相应资源!
公开课、作文、复习、试卷、知识点、活动、拼音、字母、钟表、看图写话、故事、双语故事、成语、常识、APP、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百家姓、三字经、唐诗三百首、自助查询、超级口算